来源:红与绿
诚然⻓期看,投资决策的记分板终将体现为市场价格,但价格终由未来盈利决定。投资如同棒球赛——要提升记分牌分数,必须紧盯球场而非记分板。
1、1991年的世界 海湾战争与华尔街风暴
1991年是全球格局和巴菲特人生都发生转折的一年。
海湾战争爆发,CNN凭借实时战地报道一夜成名,也无意间给传统媒体敲响了警钟——当公众的注意力被战争画面牢牢抓住时,广告商犹豫了,商业模式被冲击。这一年也是苏联解体的前夜,冷战格局松动,全球资本暗流涌动。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巴菲特的日程表异常紧张。他先是被推到所罗门兄弟的前台——这家华尔街投行因国债交易丑闻陷入危机,巴菲特临危受命,担任董事会临时主席。对内解雇古弗兰及35名高管,整顿公司文化;对外积极配合监管调查,登报道歉并承诺合规。他不断强调一句话:“如果让公司亏钱了,我还能理解,但是如果让公司名誉受损,那我将毫不留情。”这句话后来成了伯克希尔的文化基石。
同年夏天,他与比尔·盖茨首次见面。起初,盖茨并不打算在午餐上花太多时间——他甚至让助手只排了半天的行程。但两人一聊就是整整十一个小时,从桥牌到慈善,从信息科技到资本分配。这段关系后来催生了“捐赠誓言”,也让盖茨在慈善理念上发生转变。盖茨说:成年后,对我影响最⼤的⼈之⼀是沃伦·巴菲特,他⼀直是慷慨的终极榜样,也是第⼀个引导我“捐出全部财富”的⼈。
第三件事,则是巴菲特第一次大规模跨出美国市场。他以2.65亿美元购买英国健力士酒业(Guinness)的大量股份,这家公司不仅拥有黑啤品牌,还持有轩尼诗和LVMH的部分权益。这是伯克希尔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投资。
2、内在价值与投资人的透视盈余
有个翻译上值得商榷的点。股东信的开篇,巴菲特提到:“I have set a goal of attaining a 15%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in Berkshire's intrinsic value.” 这里的intrinsic value一般翻译为内在价值,就是那个基于现⾦流折现的内在价值。实际上这里指的是净资产net worth,或账⾯价值booke value。因为根据信里的论述,74*1.15的10次⽅-74约等于220,翻译为后者符合前后文。
另外,信里提到了一个“投资人透视盈余”的思维方式:
我们同样认为,投资者通过聚焦自身『透视盈余』可获益良多。计算时需将投资组合中各持股对应的基础盈利加总。每位投资者的⽬标应是构建⼀个投资组合(本质上是家"公司"),使其在未来⼗年左右为自己创造最⼤化的透视盈余。
此类方法将迫使投资者思考长期业务前景而非短期股价波动,此种视角往往能提升收益。诚然⻓期看,投资决策的记分板终将体现为市场价格,但价格终由未来盈利决定。投资如同棒球赛——要提升记分牌分数,必须紧盯球场而非记分板。
个人理解,我们可以把自己创建的投资组合当做一家公司,我们买的组合里的不同标的对应的是这家公司的不同业务。
如果你真的买的是生意,自然会有一种倾向:这是我们家的产业,我们家酿最好的酒,做最好的游戏,生产最棒的XX产品,同时我们请了谁谁谁来管理这些生意,他们人怎么样,能力怎么样。在年底盘点家族生意的时候,更多关注的就不是今年估值涨了多少,别人愿意出多少钱来买我们的生意。也不仅仅是看分红分到了多少,而是会去关注每项业务今年总共赚了多少钱,赚的这些钱留多少、投多少,分多少,花多少。
不同业务间资金怎么安排更合理,可以实现现金流更大化。也会看得更远,比如说十年,为什么不是9年或11年,不重要,它是概数,就是忽略捉摸不定的中短期变量,创造长期最大化的投资盈余。
顺便说一句,从这个角度看,在机构里管组合,如果把它视为产品,产品生产出来是为了卖掉的,意味就大不一样。叫作品可能好些?不知道,都很难。
3、经济特许权与收购标准 寻找可以一辈子持有的生意
巴菲特在1991年的股东信中,花了大量篇幅谈“经济特许权”(Economic Franchise)。在他看来,这是一家公司最值得珍惜的护城河——一种能在长期竞争中稳稳立足的能力。他以报业举例:
去年年报中我曾指出,媒体企业的盈利衰退源于结构性与周期性双重冲击。1991年的进展印证此判断:随着零售模式剧变及⼴告娱乐选择激增,昔⽇传媒巨头的经济护城河持续坍塌。商业世界可悲之处在于:后视镜永远⽐挡⻛玻璃清晰⸺⼏年前媒体⾏业的贷款⽅、所有者、分析师⽆⼈预⻅到这场⾏业寒冬(当然过⼏年我可能会说服⾃⼰早有预⻅)。
现实是报业、电视和杂志的经济特性,已从特许经营权降格为普通⽣意。我们快速对⽐两类企业的本质差异(需注意⼤量企业处于中间地带,可称为弱特许或强⽣意)
经济特许经营权源于满⾜三⼤条件的商品/服务:
(1) 被需要或渴求;
(2) 顾客认为无可替代;
(3) 可自主定价。
三要素俱全的企业能主动定价并获取超⾼资本回报率。更重要是,特许权可容错⸺庸碌管理层会削弱盈利,但造不成致命伤。
相反,普通⽣意要赚取超额利润,要么成为成本杀⼿,要么遭遇产品供给短缺。⽽供给紧张通常难持久。即便拥有顶尖管理层,企业维持成本优势的时间可能更⻓,但仍需持续抵御竞争冲击。更关键的是——普通⽣意会被⽆能管理搞垮,⽽特许权企业则⽆此忧。曾经的媒体资产坐拥特许经营三⼤特征:既能任性定价,管理⻢⻁点也⽆妨。但当下消费者获取信息与娱乐(主要是后者)的选择暴增。悲哀的是需求⽆法随之扩张:美国⺠众每⽇24⼩时只有五亿双眼睛可⽤。结果就是:竞争⽩热化、市场碎⽚化,媒体业虽未丧尽但确已折损部分特许权强度。"
企业收购标准:
(1) ⼤型收购(税后利润⾄少达到1000万美元);
(2) 具备持续盈利能⼒(我们对未来的预测不感兴趣,对“扭亏为盈”的情况也不感兴趣);
(3) 企业在使⽤很少或没有债务的情况下就能获得良好的净资产回报率;
(4) 管理层在位(我们⽆法提供管理层);
(5) 业务简单(如果涉及⼤量技术,我们将⽆法理解);
(6) 要有报价(我们不想在价格未知的情况下,即使只是初步地,谈论交易⽽浪费我们或卖⽅的时间)。
除了1、6,其他同买普通股。
4、怎么算好公司?
归纳一下,选公司标准:看得懂、好⽣意、管理层靠谱、价格合理。
⻆度1. 投⼊产出比
Great极品
Good优秀
Gruesome可怕的
⻆度2. 经济特许权强度
经济特许经营权源于满⾜三⼤条件的商品/服务:
(1) ⽤⼾需要,甚⾄渴求的
(2) 没有平替
(3) 有定价权
等级:
Longduan 垄断
franchises 经济特许权
weak franchises弱特许权
strong businesses强⽣意
businesses普通⽣意
特许跟⽣意的差别,就跟书法跟字的距离⼀样。两个⻆度的联系:经济特许权是成为极品⽣意、优秀⽣意的必要条件。
普通⽣意的超额利润来源:
1. 成本优势
缺点:“即便拥有顶尖管理层,企业维持成本优势的时间可能更⻓,但仍需持续抵御竞争冲击。”
强调:在⽼巴眼⾥,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也属于businesses普通⽣意。
没⻅过成本优势可以成护城河的,很少有企业能⻓期维持低成本的,制造业好像没⻅过。⽽且靠⾃⼰产品卖低价的企业就很难有⻓久的,⾄少我没⻅过。这是我的观点,和⽐亚迪⽆关。(段永平,2010-05-24)
同理:规模优势算不算护城河?
2. 供需错配
缺点:“通常难以持久”。
编辑/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