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 (BTC.CC)$在2025年突破12.4万美元创历史新高时,曾被视为 “比特币影子” 的 $Strategy (MSTR.US)$ 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其股价在触及 543 美元峰值后持续回落,当前徘徊在 325 美元附近,较比特币新高时的股价跌幅超 40%。这种 “王者涨、跟班跌” 的背离态势,折射出加密市场中策略股与原生资产的估值逻辑分化,也引发了华尔街关于 “折让机会” 与 “风险陷阱” 的激烈争论。

美东时间9月17日,美联储或将开启2025年的首次降息。展望即将到来的降息周期,加密资产或将受益于宽松的宏观环境。当下的Strategy是50% 折让机会还是杠杆风险陷阱?

估值分歧

当前市场对$Strategy (MSTR.US)$ 的估值认知呈现鲜明对立,形成两大阵营的激烈博弈。

看多派以 “资产重估” 为核心逻辑,认为该股存在显著价值洼地。按Strategy最新披露的 18.5 万枚比特币持仓计算,以 12.4 万美元的现价换算,其持有的加密资产总值约 2294 亿美元,对应总股本 3.5 亿股,每股对应比特币价值约 655 美元。而当前 325 美元的股价较这一 “清算价值” 折让约 50%,这成为看多派的核心论据 —— 他们认为市场过度低估了Strategy的比特币持仓价值,随着投资者对加密资产配置需求的提升,该股估值终将向其比特币资产价值靠拢。

看空派则聚焦于Strategy的 “杠杆风险” 与 “竞争分流” 两大隐患。财务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二季度,Strategy通过发行可转债、质押融资等方式累计负债超 38 亿美元,用于增持比特币。其债务结构中,约 60% 为浮动利率融资,若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环境,每年利息支出将超 2 亿美元,相当于其 2024 年营收的 15%。更关键的是,Strategy的比特币持仓中有 40% 已质押给金融机构,若比特币价格单日跌幅超 15%,可能触发质押平仓风险,导致 “被动抛售比特币 - 股价暴跌” 的恶性循环。

比特币现货 ETF 的普及则进一步削弱了Strategy的投资吸引力。自 2024 年美国批准首批比特币现货 ETF 以来,截至 2025 年 8 月,全球比特币 ETF 资产管理规模已突破 800 亿美元,其中贝莱德 IBIT、先锋 BTCO 等产品日均成交额超 50 亿美元。这些 ETF 允许投资者直接追踪比特币价格,无需承担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杠杆风险和税务复杂性,形成对Strategy的 “替代效应”。数据显示,2025 年二季度,Strategy的机构持股比例下降 3.2 个百分点,而同期比特币 ETF 的资金净流入达 120 亿美元,资金 “用脚投票” 凸显策略股的竞争劣势。

策略股滞后的三重逻辑:从资产属性到市场传导

MSTR 股价难以追赶比特币涨幅,本质是 “挂勾资产” 与 “原生资产” 在属性、传导机制上的先天差异,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 价值传导的 “稀释效应” 是核心原因。比特币作为去中心化的原生加密资产,其价格直接反映全球市场的供需关系、宏观流动性和共识强度,不存在中间环节的价值损耗。而Strategy是 “比特币 + 上市公司” 的复合载体,其股价不仅取决于比特币价格,还受公司杠杆率、运营成本、管理层决策等变量影响。例如,2025 年 6 月比特币上涨 12% 时,MSTR 因披露新增 2 亿美元高息贷款,股价仅上涨 3%,杠杆操作直接稀释了比特币涨幅的传导效率

  • 风险敞口的 “不对称性” 进一步拉大差距。比特币的风险主要来自市场波动,而Strategy叠加了 “双重风险”:一方面承担比特币价格波动的基础风险,另一方面面临公司层面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历史数据显示,当比特币上涨时,Strategy股价涨幅通常仅为比特币的 60%-70%(因杠杆放大效应有限且需扣除财务成本);而当比特币下跌时,Strategy股价跌幅往往是比特币的 1.5-2 倍(杠杆加速亏损)。这种 “涨得少、跌得多” 的不对称性,导致其长期难以跟上比特币的上涨节奏。

  • 市场定位的 “边缘化” 加剧流动性分化。随着比特币 ETF、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市场成熟,专业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标准化工具配置比特币,Strategy的 “过渡性工具” 角色逐渐弱化。2025 年二季度,Strategy日均成交额从 2024 年的 15 亿美元降至 8 亿美元,而 IBIT ETF 日均成交额达 62 亿美元。流动性的下降导致Strategy股价对 Bitcoin 涨幅的反应更迟钝,形成 “比特币创新高 —MSTR 交投冷清” 的背离格局。

期权对冲:高波动环境下的 “安全垫” 策略

面对比特币与 MSTR 的高波动性,期权工具成为投资者平衡风险与收益的核心选择。

当前市场涌现出三类主流对冲策略:

  1. 保护性看跌期权,是持仓者的 “防御首选”。以当前 325 美元股价为例,投资者可买入执行价 300 美元、到期日 1 个月的看跌期权,权利金约 12 美元。若 MSTR 股价跌破 300 美元,看跌期权的收益可弥补股票下跌损失;若股价上涨,仅损失 12 美元权利金,保留上行收益。数据显示,2025 年 8 月,MSTR 看跌期权成交量较 7 月增长 45%,反映市场对下行风险的担忧加剧。

  2. 备兑认购期权,适合长期持仓者降低成本。投资者在持有 MSTR 股票的同时,卖出执行价 350 美元、到期日 1 个月的看涨期权,收取约 8 美元权利金。若股价在到期日低于 350 美元,可获得 8 美元权利金,降低持仓成本;若股价突破 350 美元,股票将以 350 美元被行权,虽错过部分涨幅,但提前锁定收益。这种策略在 MSTR 股价横盘震荡时尤为有效,当前约 20% 的机构持仓者采用该策略。

  3. 价差期权组合,满足高风险偏好者的博弈需求。激进投资者可构建 “牛市价差” 策略:买入执行价 320 美元的看涨期权(权利金 15 美元),同时卖出执行价 360 美元的看涨期权(收取权利金 8 美元),净成本 7 美元。若股价到期日涨至 360 美元,该组合收益为 33 美元(360-320-7),回报率达 371%;若股价低于 320 美元,仅损失 7 美元。这种策略在预期比特币将带动 MSTR 短期反弹时应用广泛,2025 年 8 月该策略成交量环比增长 60%。

资产中介化的启示

Strategy作为比特币的 “股票中介”,其价格也受公司运营、杠杆、市场情绪等额外因素扰动,无法完全复制比特币的涨幅。一些分析师认为,只有当数字货币持续上涨时,微策略公司的比特币策略才可以产生利润。

这一现象揭示出另类资产金融化的核心规律:中介化程度越高,资产价格与原生价值的偏离可能越大。中介环节(平台、上市公司)的风险与成本,都会成为价值传导的 “阻力”。对投资者而言,需清醒认识中介化资产的 “折让” 本质 —— 折让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风险的 “折价”,需结合中介机构的资质、市场流动性、替代工具成熟度综合判断。

随着比特币生态持续完善,Strategy的估值争论仍将持续,但可以确定的是:策略股难以替代比特币成为加密市场的 “涨势引领者”,其未来更多是作为风险偏好较低、需通过股票账户配置比特币的投资者的 “补充选项”。而这场估值博弈的背后,实则是加密资产标准化与中介化工具的长期角力,其结果将深刻影响另类资产的配置逻辑。

编辑/jor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