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北证券研究所)

摘   要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自1983年10月17日起实施,核心目标是通过固定汇率(1美元=7.80港元)和严格的货币发行机制,将港元兑美元汇率稳定在7.75-7.85的区间内。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法定基础根植于《外汇基金条例》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政策执行体系,其本质是通过货币发行局制度实现汇率锚定的刚性约束。从法理维度看,港元与美元的汇率绑定通过《外汇基金条例》第23条确立,规定发钞银行必须按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向金管局提交美元以换取负债证明书,这一法定框架确保了货币发行的可兑换性与制度刚性。操作层面则体现为金管局通过强方(7.75港元)和弱方(7.85港元)兑换保证的双向干预机制,将汇率波动控制在±0.64%的窄幅区间内。与传统固定汇率制相比,联系汇率的特殊性在于其货币发行局设计:港元货币供应量完全由美元储备决定,而非央行自主调节,这种“货币锚定”机制既规避了固定汇率制中政策独立性缺失的缺陷,又克服了浮动汇率制中汇率传递效率低的问题。从货币局理论视角分析,该制度通过强制性美元储备覆盖港元发行,构建了“硬约束”下的汇率稳定性,与阿根廷1991-2002年的货币局制度形成对比,香港通过动态外汇干预机制增强了制度灵活性。

联系汇率制度的三大核心特征——货币发行局制度、双向兑换保证、利率联动机制——构成相互制约的制度闭环。货币发行局制度通过“美元储备-港元发行”的1:7.8兑换规则,将货币供应量与美元储备量直接绑定,这种设计虽然牺牲了货币政策自主性,但通过引入利率市场化的微观调节机制,实现了制度刚性与灵活性的平衡。例如,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港元长债利率随美元同步上行,但HIBOR隔夜利率却因短期套利空间的存在而呈现波动性特征,这种“利率双轨制”既维持了汇率稳定,又保留了市场利率的局部调节功能。从最优货币区理论视角看,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与美元区形成最优货币区具备显著优势,但该理论也指出单一货币区的代价是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而联系汇率制通过“汇率刚性+利率弹性”的混合设计,部分缓解了这一矛盾。

美元周期波动对港元汇率锚定机制的存在动态挤压效应。在联系汇率制度框架下,美元周期波动通过利率传导、资本流动与汇率预期三重路径对港元政策空间形成结构性约束。以美联储货币政策周期为基准,美元扩张期与紧缩期对港元汇率锚定机制的影响呈现显著差异:扩张期资本涌入推高港元流动性,触发强方兑换保证机制;紧缩期则因套利资本回流导致港元流动性收缩,迫使金管局启动弱方兑换保证。这种双向冲击放大了货币发行局制度的刚性约束,形成“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三元悖论的典型困境。2023年5月南向通净流入引发的强方兑换保证触发事件,印证了资本流动对汇率机制的扰动效应。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风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