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发布报告,将小米17系列总出货量目标下调约20%,原定目标约为1000万台。这一下调主要源于小米17标准型号需求不及预期,而苹果iPhone 17标准款在中国市场的强势表现是关键因素。

刚刚以“跨代升级,全面对标iPhone”姿态高调登场的小米17系列,似乎遭遇了首个逆风。

9月29日,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发布的最新产业调查报告给小米手机市场带来一丝寒意。

郭明錤表示,产业调查显示,小米17系列的总出货量将下修约20%,原定目标约为1000万台。若后续的定价策略或营销活动未能有效改善销售状况,“17系列总出货量可能会低于15系列的约800万部”。

报告将此次下调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小米17标准版机型的市场需求“低于预期”。郭明錤分析,“小米原先预估标准版机型将占据系列总销量的50-55%,但实际开售后,其销量占比仅约15-20%。”尽管Pro Max和Pro版本增加了订单。

小米17标准款表现不佳的一个关键原因是苹果iPhone 17标准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强于预期。

就在几天前的发布会上,雷军还曾表示,“今天大家需要重新认识一下小米手机,跟iPhone17全系列相比,有很多地方都超越了。”小米更是罕见地跳过“16”的命名,直接推出“17”系列,意图与苹果同代竞争,正面迎战。

然而,从首发的市场反馈来看,这场“硬仗”的难度不容小觑。尽管雷军在发布会上称小米17“加量不加价”,“Pro版比iPhone 17 Pro便宜了整整4000元。”

“长跑选手”的考验

此次出货量预期的下调,无疑是对小米高端化战略的一次压力测试。

回顾近期,雷军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等媒体采访时,刚刚描绘了一幅宏大的蓝图:小米正从机会驱动的互联网公司转型为使命驱动的硬核科技公司,未来5年将投入2000亿元研发费用,坚定地对标乃至超越苹果。他坦言,与苹果的竞争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并强调小米“早就放弃了速胜的可能性”,是“长跑型选手”。

对于小米而言,正如雷军所说,“时间越长我们越强大”。

郭明錤的报告也为这场长跑提出了更长远的挑战。他认为,从竞争角度看,小米在2026年的中高端市场将面临来自“苹果和华为”的双重压力。

编辑/Jef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