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被广泛视为下一代计算革命的核心引擎,有望在药物发现、金融建模等领域实现指数级的计算加速。

尽管该领域整体仍处于发展早期,但2025年,美股市场的四大量子计算公司——IonQ、$D-Wave Quantum (QBTS.US)$$Rigetti Computing (RGTI.US)$$昆腾 (QMCO.US)$ Computing——已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这一热度主要源于三重驱动因素:强劲的业绩增长预期、行业层面的持续炒作,以及市场对其长期应用潜力的乐观预期。

如今,美股已进入第三季度财报季,正是检验这些 $量子计算概念 (LIST2594.US)$ 公司真实盈利能力的关键时刻。

$IonQ Inc (IONQ.US)$

公司率先于11月5日盘后交出亮眼成绩单。2025年Q3营收达3990万美元,同比增长222%,超出指引区间37%,远超市场预期的2699万美元。每股亏损0.17美元,优于预期的0.44美元亏损。完成10月20亿美元股权融资后,背靠现金储备达35亿美元。

IonQ 成立于2015 年,是一家专注于离子阱量子计算技术的纯量子计算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量子硬件提供商,通过云平台(如 AWS 和 Azure)提供量子计算服务。目前其营收规模位居纯量子计算上市公司之首。技术突破方面,公司实现99.99%的双量子比特门保真度,提前3个月达成AQ 64技术里程碑,算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未来展望方面,全年营收指引上调至1.06-1.1亿美元,调整后EBITDA亏损维持在2.06-2.16亿美元区间。已与CERN、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建立合作,并在韩国、瑞士建成量子计算中心。

$D-Wave Quantum (QBTS.US)$

11月6日盘前发布业绩同样超预期:营收374万美元(同比大增100%,市场预期303万美元)。GAAP毛利率提升至71.4%,毛利同比激增156%至270万美元。现金储备达8.362亿美元(去年同期仅2930万美元)。

新增客户包括美国头部航司、SkyWater半导体代工厂及日本烟草制药部门。重点进展包含:意大利市场50%产能的Advantage2™️量子计算机1000万美元订单,通量量子比特芯片成功流片。但公司净亏损扩大至1.4亿美元,主要受1.219亿美元认股权证负债重估的非现金费用影响。

重点关注标的:

$Rigetti Computing (RGTI.US)$

11月10日,Rigetti将于美股盘后发布业绩,Q3预计实现营收217.00万美元,同比减少8.75%;预期每股收益-0.055美元,亏损同比缩窄31.29%。

Rigetti是一家集成量子系统公司,专注于开发超导量子处理器和量子计算机,相信超导技术是构建量子机器的最佳路径。公司提供量子云服务(QCS),2025 年计划中发布 36 量子比特模块化系统,并预计年底推出 100+ 量子比特系统。截至 2025 年 6 月底,现金储备约 5.716 亿美元,预计量子处理单元市场在 2030-2040 年达 150-300 亿美元。

$Quantum Computing (QUBT.US)$

11月14日,Quantum Computing盘后将发布业绩,Q3预计实现营收11.67万美元,预期每股收益-0.057美元。

Quantum Computing是一家创新的光子学和量子光学技术公司,提供可访问的纳米光子量子硬件和软件,应用于高性能计算、通信、AI 和网络安全等领域。2025 年第二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完成 7.5 亿美元超额认购私募,扩展量子机器产品线,服务商业和政府市场,尽管面临一些领导层变动挑战。

量子计算行业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消息?

黄仁勋抛出芯片协同论

黄仁勋早期的观点相对保守。他在2025年1月的一次采访中表示,真正实用的量子计算机可能还需要15-30年时间,表态一度引发量子相关股票的下跌。

到2025年年中,黄仁勋的立场发生了明显转变。一是英伟达通过其投资臂NVentures,在年初投资了多家量子初创公司,二是抛出芯片协同论,指出量子芯片与传统芯片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模式,前者专注特定领域突破,后者继续主导通用计算。

更重要的是在10月的GTC 2025大会上,黄仁勋宣布推出新型互连技术NVQLink(NVIDIA Quantum Link)用于量子处理器(QPU)与NVIDIA的AI超级计算机无缝连接。 他明确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每一台NVIDIA GPU科学超级计算机都将与量子处理器紧密耦合,实现混合模式,以扩展计算的可能性。”

量子计算的个人消费和商业化目前还受制于温度

由于量子计算的核心硬件——量子比特(qubits)——高度敏感于外部干扰,具有超低温运行特性,决定量子计算当前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实现小型化或集成到日常设备中的消费电子普及仍需时日。例如量子比特需-273°C环境,冷却成本占50%,当前局限于实验室。

目前研究正聚焦于克服这些限制。例如,2025年的一项创新是微型 cryogenic 设备,能将热排放减少10万倍,可能在2026年商用化。谷歌的专利探讨了混合量子-经典系统的温度整合。 其他路径包括室温量子比特(如基于自旋或光学的系统),或MEMS开关用于低温多路复用,以降低成本。

总结

量子计算仍处于早期阶段,技术路径尚未收敛,商业化落地需要时间,短期股价可能受预期和消息驱动,但长期价值取决于算力提升、客户拓展和成本控制的实际进展,投资者需关注后续季度的执行情况。

038.png量子计算有望爆火?善用「投资主题」功能,捕捉投资机会!打开>美股>投资主题>量子计算概念

编辑/Ro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