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资产行业的发展,我们用来描述它的语言也在不断演变。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术语——“成熟区块链”——通过《清晰法案》(CLARITY Act)进入了监管讨论。该法案是一项由两党共同提出的立法提案,旨在为美国的数字资产提供亟需的监管确定性。此外,该法案将“成熟区块链”定义为充分去中心化且不依赖任何个人或实体运营的区块链。

这使得去中心化成为一个关键的法律区别,并且还可以决定给定网络上的资产是否应被视为证券。

然而,符合去中心化的定义并不意味着区块链已经准备好实现全球规模或现实世界的采用。要将区块链技术推向主流的现实世界,成熟度不仅意味着去中心化,还必须意味着运营就绪,即网络在这些条件下提供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能力。去中心化是并且必须继续是区块链的基础支柱。它确保了弹性、中立性和抗审查性。但仅有去中心化是不够的。一个高度去中心化但无法可靠地扩展,或经常出现宕机,或仅在几分钟的不确定性之后才能完成交易的区块链,将难以支持这类应用程序。(支付、身份验证、代币化资产)世界已经做好准备。

如今,一些区块链,例如以太坊和卡尔达诺,仍在经历所谓的“成长阵痛”。它们的工程团队专注于解决底层挑战:将交易速度扩展到每秒两位数,将最终确认时间从几分钟缩短到几秒,稳定共识机制,或提高正常运行时间的可靠性。这些挑战是真实存在的,相关工作也至关重要。但它们也表明,该网络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准备好支持高风险的生产级应用。

相比之下,像 Solana 和 Algorand 这样的少数区块链已经突破了这些基础障碍。它们已经展示了高吞吐量、低延迟、三秒内确定性和几乎零停机时间的能力。这些网络并没有急于稳定。它们专注于简化用户体验、吸纳非 Web3 开发者、与去中心化身份框架集成,并支持受监管的用例,例如支付、代币化,甚至 AI 代理交易。

这种转变(从生存到可用性)是区块链成熟的真正标志。它不仅向监管机构发出了准备就绪的信号,也向开发者、企业和最终用户发出了信号。

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识别区块链的成熟度呢?一个线索是路线图。如果一个区块链的路线图主要以协议级升级、核心基础设施改造或基础的可扩展性改进为主(通常以年为单位),那么它很可能仍在努力稳定发展。这并不意味着它不会成熟,只是还没有成熟。

另一方面,如果路线图以新功能和扩展可用性、集成和新用例为中心,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该链对其技术基础感到满意并且能够扩展。

去中心化至关重要,而《CLARITY法案》对此的重视无疑是件好事。通过引入区块链成熟度的概念,拟议的立法促使我们超越“一刀切”的思维模式,开始区分不同的网络,不再仅仅依据意识形态,而是根据架构、性能和用途。这也为机构采用奠定了基础,符合去中心化和运营成熟度门槛的区块链可以被视为真正的公共基础设施。

在这个区块链有望解决数十亿美元的价值、承载关键身份凭证并支持机器对机器自动支付的世界里,它的去信任性和可信任性都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将去中心化作为不可动摇的原则,但我们也必须坚持现实世界的可靠性。

成熟,从广义上讲,关乎平衡。它关乎在提供企业级性能的同时,保持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它不仅能抵御捕获,还能抵御失败。它不仅为加密原生实验做好了准备,还能在金融、能源、移动出行等行业实现有意义的应用。

区块链的未来将不仅仅由意识形态塑造。它将由那些准备好整合、扩展、即时结算并悄然融入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的网络塑造。正是这种成熟度,将使这个行业从投机走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