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Kevin策略研究
作者:刘刚
“后劲儿”来自哪?美股是科技趋势加降息后顺周期修复。中国市场目前面临的组合是:1)国内基本面加速转弱、2)宏观流动性或迎来拐点,3)海外流动性改善但预期先行,3)微观流动性仍活跃,4)情绪和技术指标较极致。因此,整体市场或高位震荡,仍以结构为主,但难免会因轮动切换导致波动。
如何操作?我们一直的策略是选择“短期可能输时间、但长期不输空间”的方向,如6月提示互联网配置机会,当前则对应银行和分红。相反,长期正确的方向,如果拥挤度过高,也不妨适度获利,可以有更好的持仓体验,如3月底的互联网和当前的电商。当然,这样可能错失部分亢奋的收益,但也是我们框架之外的收益。
港股当前所处位置:情绪与技术指标已较为极致,外资也出现分歧
9月以来,港股再度领先,核心源于两大因素:一是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推动“宽松交易”成为短期主线,港股更为受益;二是互联网板块受甲骨文等美股龙头催化重回焦点,叠加部分龙头芯片领域突破,再度点燃重估叙事。不过,经过近期快速上涨后,恒指与恒生科技的估值、情绪及技术指标均已处于高位,资金也出现分歧。
► 点位上,恒指自9月中旬站上26000点关口后,上周四一度突破27000点,创下2021年中旬以来新高;恒生科技则在多轮尝试后,突破年初“DeepSeek”行情时的年内高点,刷新2022年以来新高。今年港股结构行情特征突出,近期市场上涨主要由互联网贡献,其风险溢价已低于年初DeepSeek行情时水平,这与我们此前在《指数的“上限”在哪?》中提示的判断一致:若金融周期、新消费和创新药等大类板块维持不变,科技互联网重回3月底情绪水平,即可推动恒指站稳26000点。
► 估值层面,恒指当前12倍动态P/E已超出过去10年均值一倍标准差,恒生科技21倍的动态P/E也高于2022年以来均值。剔除无风险利率的历史差异,从风险溢价角度看更是如此,以当前南向资金成交占比为基准,按中债与美债35%/65%进行加权计算,恒指突破27000点时对应风险溢价为5.0%,接近棚改地产周期高点2018年初时的水平,超越年初DeepSeek行情,也突破2021年初恒生科技历史高点时的极值;恒生科技指数风险溢价达到1.2%,也是2023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
► 技术指标显示,短期情绪较为极致。周三14日RSI一度升至71,市场再度超买,仅次于今年7月24日的74.5;卖空成交占比从8月底的16.3%快速降至12.8%,周二一度降至10.8%的7月下旬以来低位,出现明显的空头回补,表明空头力量大幅收缩。这些都显示,短期情绪热度较为极致。
图表12:恒生指数14日RSI本周一度到达71.0的超买区间

资料来源: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 外资出现一定分歧。EPFR数据显示,在连续四周流入A股后,本周海外主动资金转为流出,同时也流出港股,其中全球市场及亚洲除日本市场的资金流出规模最大。美银美林9月全球和亚太《投资者调查》中亦有体现:相比8月,更多投资者(17%)愿意在市场反弹后获利了结,高于8月的7%;已经“满仓”的投资者比例也大幅高于上个月(13% vs. 8月3%);亚太区域内,看好中国的投资者从上个月的23%降至-13%。
图表14:截至7月底,主动外资对中国配置比例虽然提升但较被动资金提升更慢

资料来源:EPFR,中金公司研究部
市场的“后劲儿”来自哪里?美股科技加顺周期修复;中国估值与情绪不低,仍关注结构
从中美三地市场的驱动力为出发点,今年以来美股虽然估值偏高会面临扰动,但表现主要依托盈利,而A股港股的上涨则更多是估值主导,计入了较多流动性和对未来的预期,需要基本面来填补。两者的共通之处,则在于AI结构的联动和映射。这一核心差异,也决定了三地市场后续走势的不同后劲。
► 对于美股,后劲主要看科技趋势延续叠加顺周期修复。第一,主要科技龙头上修资本开支指引,以及AI应用和订单不断落地,延续纳斯达克与AI龙头的预期,依然是交易主线,也是市场主要支撑;第二,美联储降息有助于推动房地产和传统顺周期板块修复,或使得行情往顺周期扩散,更为均衡;第三,10月新财年开始后“大美丽法案”效果集中体现,这三者构成了支撑美国增长和盈利修复的“三驾马车”。因此,美股整体方向依然是积极的,如果因为估值回调,可以提供更好的介入机会。结构上,科技板块(初期受益于流动性宽松,且AI资本开支持续加速)与顺周期板块(降息后有望逐步补涨)仍是重点关注方向。
► 与美股不同,A股与港股的行情更多由情绪及估值共同驱动,行业结构上类似但更多以小盘为主。后劲大概率也面临两条路径选择:一是依托盈利改善发力,行情也可以向更多板块扩散——这依靠更多总量政策和宏观流动性推动整体基本面好转,进而可以“高切低”,实现宽度更广且持续更久的上涨;二则是延续当前微观流动性驱动的结构性行情,但高估值也会导致切换和波动。
1)短期看,第一条路径实现的门槛较高。盈利改善需以宏观基本面转暖为前提,而近期数据却显示经济动能加速走弱:8月社零同比增长3.4%,增速较7月放缓0.3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回落,北京更是大幅下滑11.4%;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受以旧换新政策退坡影响增速下滑,四季度开始还将面临高基数;房地产销售延续疲弱,开发投资同比跌幅进一步扩大,北京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1.2%,幅度也在70个大中城市中最大,即便8月初放开五环外限购。
近期基本面加速走弱,是私人信用依然收缩与财政扩张放缓的必然结果:新增私人信贷需求已经有转弱迹象,去年9月开始的财政支出高基数和预算内四季度财政同比的发力空间收窄,如果政策维持当前力度的话,都意味着社融和整体宏观流动性在9月出现拐点(据中金宏观组测算,M1环比也可能转负[1])。这意味着,行情往整体市场和更多板块扩散依然有难度,高度依赖政策发力,而发力的门槛要视关税和就业这两个变量,重点观察中美关税谈判(当前),四中全会(10月中旬),APEC会议(10月31日-11月1日),关税豁免截止(11月12日)几个时点。
2)第二条路径即延续微观流动性驱动的结构性行情,但因为估值和情绪不低,所以也会出现切换导致的波动。海外美联储降息的确有帮助,但也前置体现,短期降息落地后反而可能暂缓,体现为降息后美元与长端美债利率回升、黄金回调的走势,印证了我们在《美联储还能再降几次?》中的判断。二级市场的微观流动性是主要动力,如非银存款和基金申购依然活跃,但对这些资金的判断更多是同步指标,如果新进入资金的预期收益因为市场震荡降低,也会反过来降低资金进入的速度,同时外资的分歧加大。因此,在这一环境下,市场依然将围绕预期较强的结构为主,如港股互联网,但因为结构主题估值经过前期上涨后估值也都上来了,也难免出现轮动切换导致的波动,如近期的创新药。
图表15:中国私人部门继续去杠杆,财政对冲力度不足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配置思路:仍以结构为主,选择“短期可能输时间、但长期不输空间”的方向;关注中美映射
在宏观基本面转弱、宏观流动性出现拐点,但微观流动性依然活跃的三个组合下,我们预计整体市场或高位震荡,依然将围绕预期较强的结构性机会为主,但因估值和情绪也都在高位,所以难免会出现因为轮动切换导致的波动。我们此前在《指数的“上限”在哪?》中给出的乐观情形26000点也已达到,基于:1)假设互联网板块补涨,回到年初3月底水平,其他板块不变;2)假设南向占比从35%进一步提升至50%,中债和美债“五五开”来计算风险溢价,风险溢价回到2021年以来历年低点。如果进行更极限推演,进一步将中债比例提升至100%,对应恒指30,000点。这显然不现实,但其意义是提供一个静态环境下因定价权差异推导的参考“上限”。
方向在哪?当前AI相关的硬件和应用板块预期依然较强,中美两地都是,形成映射和联动。从行业拥挤度看,1)电商板块已经回到3月底DeepSeek行情交易拥挤度高点,但互联网依然偏低;2)与此同时,创新药经过近期波动,拥挤度已经回落,但还不算很低,可以再等待更好买点;3)新消费则在6月以来的相对低位徘徊;4)银行和保险的拥挤度已经处于一年以来的低位。
如何操作?在今年市场结构胜于指数、且主线不断轮动的大环境下,抓准每个阶段的主线对于收益尤为重要,反之可能明显受损(例如一季度互联网、二季度新消费、三季度创新药、反内卷、四季度互联网),因此我们一直的策略是选择“短期可能输一些时间、但长期不输空间”的板块,例如6月我们曾提示互联网板块低位配置机会,如果按此操作的话目前板块整体收益达30%-40%,个股甚至超50%,当前的银行和分红板块又属于类似情形。
相反,一个长期正确的方向,如果短期预期且拥挤度过高,也不妨适度获利等待更好机会,这并不意味着不看好,反而是为了有更好的持仓体验,例如3月底的互联网和当前的电商,否则可能承受两个季度的损失。当然,这样做的“坏处”是可能会错失情绪亢奋的“最后一波”,但参与其中也需要承担更大的波动与风险。不同的策略没有正确与否之分,取决于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仓位,但关键是要保持投资框架的一致性,否则随意切换可能导致“错两遍”。
往后看,如我们上文分析,总量宏观政策对后续整体市场方向,尤其是行情能否往更广范围内扩散至关重要。如果暂时无法期待的话,中美映射也是一个可持续关注的方向,包括1)科技链:包括海外AI科技龙头映射的算力、特斯拉研发生产Optimus映射的机器人、苹果产业链等科技叙事;2)美联储降息拉动的传统需求如地产和投资链:地产需求带动的后周期板块如家居家具、家电、以及投资需求带动的工程机械和有色等部分大宗商品等。
图表21:当前电商板块拥挤度抬升迅速,但创新药与银行等近期下降明显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编辑/wend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