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The Breakdown》新闻简报中的一段内容。要阅读更多内容,订阅


“一个没有泡沫的世界,是一个被既有限制所定义的世界。”

——伯恩·霍巴特

我有个儿时的朋友,跑步时双臂摆动的幅度略微不同步。

短距离内,这并不明显。但追他足够长的时间,总会有那么一刻,他的双臂会同时向前挥动,然后他会脸朝下栽倒在地。

市场运作方式也是如此:当所有投资者都开始齐心协力地做同样的事情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失败。

所以我认为我的朋友对那些目前全力投入人工智能的公司和投资者来说是一个警示故事,但对世界来说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泡沫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会让所有人朝着同一个方向投资。

但它们的好处在于它们能吸引所有人在职的朝同一方向。

这就是伯恩·霍巴特的论点。繁荣:泡沫与停滞的终结这解释说,投资泡沫将金融投机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使投机热情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

投资泡沫通常与金融破产划等号,但它们也能创造改变世界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原本是不可能的——例如铁路、伊利运河以及互联网现在运行所依赖的光纤电缆网络。

这几乎肯定会再次发生。

“我们正处于市场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刻,”霍巴特写道在他最近的通讯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投资者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资产都提到了单一的技术趋势。”

本周,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表明更多投资者应该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英伟达成为首家市值达到5万亿美元的公司。

OpenAI 曾是据报道计划进行规模达1万亿美元的IPO。

微软该公司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订单积压金额高达 4000 亿美元。

亚马逊宣布耗资 110 亿美元,专为单个聊天机器人 Claude 而建的数据中心正式启用。

微软、Alphabet、Meta 和亚马逊都宣布将增加资本支出计划——明年,它们加起来可能会在数据中心和 GPU 上花费高达 5000 亿美元。

在怀疑论者看来,这类数据点就像是泡沫出现的模糊预警信号。

但对于公司、企业家、发明家和勇敢的发明家来说,这个信息再清楚不过了:为人工智能而构建。

本周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迹象,表明“泡泡”政策正在按预期发挥作用。

这家半导体初创公司异域例如,他想重新发明计算——不是用更快的晶体管,而是用概率。

本周,该公司展示了首个可用的“热力学采样单元”(TSU)——据称该芯片运行 AI 模型所需的能耗比 GPU 低 10,000 倍。

诀窍在于:不再使用 1 和 0。

相反,TSU 的运行遵循概率规律,就像人工智能本身一样。

虽然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颠覆英伟达的潜在回报非常巨大——高达 5 万亿美元!——即使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也能使风险/回报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

更具雄心的是,这家半导体设备初创公司基底本周宣布,该公司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半导体制造方法。

Substrate 的原型机使用粒子加速器 (!) 来产生 X 射线,从而将纳米级电路图案映射到硅晶片上。

如果成功,Substrate 可以超越 ASML 和 TSMC,将半导体和半导体设备制造带回美国。

Substrate创始人詹姆斯·普劳德讲述本·汤普森本周表示,他最初估计自己成功的几率只有 1%。

现在他有了可用的原型,成功的几率更大了,但即使只有 1% 的成功率,回报也如此巨大——一举颠覆台积电和阿斯麦——因此值得冒险。

投资者向Substrate公司抛售了股票。1亿美元本周尝试一下。

要让投资者对这类投资感兴趣,需要一种特殊的市场——在这种市场中,似乎每个人都在追逐单一的技术趋势。

无论这对投资者来说结果如何,对世界来说都可能是件好事。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们或许能拥有更便宜、更高效的半导体,能源生产更加充裕,并且减少对英伟达、台积电和阿斯麦这三家至关重要的公司依赖。

只有泡沫才能造成这种情况。

我们来看一下图表。

集中赌注:

标普500指数中市值最大的10只股票占据了该指数42%的市值,创下历史新高。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泡沫的铁证。但正是这种集中投资的模式,才造就了铁路、运河和万维网等伟大发明。

创纪录的增长:

本季度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的网络服务增长率均有所上升。然而,这些年营业额已达数百亿美元的企业,原本就难以维持两位数的增长率,更遑论更快的增长。

他们难以跟上:

四大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商每季度在资本支出上投入1000亿美元,但这仍然不够。“我们看到的需求增长速度与我们新增容量的速度一样快,”亚马逊首席执行官表示。本周。“我们根据我们认为较为乐观的假设,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基础设施,”马克·扎克伯格补充道,“然后我们仍然不断面临更大的需求。”

这远不止是四大巨头:

科图笔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商不再是人工智能领域表现最佳的股票,今年迄今为止,其表现远远落后于软件、半导体和电力行业。

中国崛起:

目前全球半导体产量的24%产自中国,而美国仅占11%。这里没有提到的是,几乎所有高价值半导体都产自台湾。只有投资像X射线光刻这样的全新技术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有一个共同点:

斯科特·林西科姆指出自 2010 年以来,中国的“去工业化”程度超过了美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的程度。

Substrate公司估计,到2030年,建造一座半导体代工厂的成本将达到500亿美元。该公司表示,基于X射线光刻技术的代工厂成本将低于100亿美元。

当然会:

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的一项调查显示,54%的基金经理认为我们正处于泡沫之中。

但愿他们是对的。

祝各位爱吹泡泡的读者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