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W (01810.HK)$ 将于北京时间11月18日发布财报,2025Q3预计实现营收1156.51亿元,同比增加25.02%;预期每股收益0.345元,同比增加64.48%。

上述数据使用的会计准则为国际会计准则。

当前资本市场判断:支撑这份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突破性表现,叠加物联网与互联网服务的基本盘稳固,即便智能手机业务面临短期波动,仍难掩集团整体的盈利弹性。

业务板块拆解:喜忧交织下的结构性机会

智能电动汽车:盈亏平衡落地,交付量持续爬坡

三季度将成为小米汽车业务的“里程碑时刻”。受益于SU7及Ultra车型的稳定交付,季度交付量预计达到10.9万辆,尽管受SU7订单带来的产能限制影响,毛利率环比微降至25.8%(二季度为26.4%),但在购置税补贴、规模效应与生产效率提升的三重支撑下,该业务有望正式实现盈亏平衡,比市场此前预期提前一个季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能与订单的共振改善。9月产量已达4.5564万辆,环比增长22%,这直接推动10月交付量突破4.6万辆,环比增长10%,其中后两周交付量连续突破1万辆,产能释放节奏清晰可见。而10月24日推出的“11月30日前下订享全额购置税补贴”政策成效显著,当周订单环比激增50%至6000辆,带动全月新订单达2.35万辆,其中YU7SUV占比超57%,成为新的销量支柱。

智能手机:稳坐全球第三,高端化蓄力四季度

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以4350万台的出货量、13.6%的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三,同比增长1.8%,这一成绩主要依赖欧洲、拉美市场的中低端机型拉动——RedmiNote系列与Poco系列新机成为海外市场的销量主力。但业务内部呈现明显分化:印度、非洲等低均价市场占比提升,叠加中国市场出货量下滑,导致平均售价(ASP)环比略有下降;同时内存成本上涨也对盈利形成考验,不过得益于供应链管控能力,毛利率仍有望维持11%的稳健水平。

四季度的增长动能已提前显现。小米17Pro/ProMax机型开售5天销量便突破100万台,成功切入6K以上高端市场,随着其销售占比提升,叠加双十一促销与新零售战略推进,出货量有望实现更快增长。招银国际预测,2025年全年出货量将达1.74亿台,同比增长3%,2026年增幅有望进一步扩大至7%。

物联网与互联网服务:前者短期承压,后者稳做利润压舱石

两大业务呈现“一稳一缓”的格局。互联网服务业务延续稳定增长态势,三季度营收预计同比增长8%,毛利率始终稳定在75%的高位,这背后是8亿全球月活用户的流量变现能力支撑,尤其是AIoT设备广告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成为新的增长极。

物联网业务则面临短期挑战,受市场竞争加剧与国内补贴退坡影响,三季度营收预计同比增长5%,但环比下降29%,海通国际等机构甚至将该板块收入预测从309亿元下调至266亿元。不过长期来看,小米AIoT的生态优势仍在强化,上半年设备连接数已达5亿台,生态内交叉购买率35%,随着高端化战略推进(高端产品占比已提升至20%),后续增长动力仍值得期待。

未来展望与估值:全年汽车销量剑指41万辆

汽车业务的增长曲线已愈发清晰。机构预计11月、12月交付量将分别达4.8万辆、5.0万辆,四季度总交付量有望达14.4万辆,环比增长32%。叠加前三季度的交付基础,2025年全年电动汽车出货量将从40.2万辆上调至41万辆,同比增长两倍,规模效应下毛利率也将持续改善,四季度预计升至27.4%。产品端的储备更显底气,市场传闻2026年将推出PHEV车型,覆盖更多细分市场。

总结

小米Q3财报的核心洞察,在于其已从“手机+AIoT”迈入“三驾马车”协同的新周期。汽车业务盈亏平衡的提前落地,标志着“生态赋能制造”的逻辑兑现,而非单纯的销量增长。

各板块波动实则是战略蓄力:手机短期承压为高端化铺路,物联网环比下滑是补贴退坡后的健康调整,互联网服务则持续筑牢利润根基。

汽车破局不是新增一块业务,而是小米用十年生态打通了人车家的价值闭环。这正是小米估值提振后,从消费电子到科技生态的估值升级。

期权信号

观察期权信号,认沽/认购比例迅速提升,成交量小幅度提升。

观察期权信号,期权预测本次财报后波动区间为±4.24%。

webp

牛友们

你们看好小米 Q3业绩吗?

欢迎一起预测下小米股价涨跌幅!

是大涨5%以上、正常表现(-5%~5%)、还是大跌超5%?

125.pngFCN作为可固定派息的结构性产品,具备以下多种优势:

1. 每月稳定派息:持有期间每月收取约定票息,现金流稳定且可预测。

2. 下行有保护:只要期末不跌破安全线,股价下跌也拿回100%本金。

3. 挂钩股票灵活:可选单只或多只股票(标的),更容易配合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

FCN产品点击查看>

编辑/lee